古代宗庙等级?

298 2024-03-12 16:05

一、古代宗庙等级?

庙里都是神,神有大小、类别。级别不是很明的,但层次是分明的。

庙的形制要求严肃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庙制历代不同。史籍记载夏代5庙,商代7庙,周代7庙,当为一帝一庙。周代天子的宗庙又称宫,可用来接待臣属,可知庙制近似宫殿。东汉以后,只立一座太庙,庙中隔成小间,分供各代皇帝神主,因而太庙间数不同。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后世惯用庑殿顶。现存明清北京太庙大殿,重檐庑殿顶,即为实例。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奉祀圣贤的庙

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敕令在京城和各州县建孔庙,京城孔庙常与太学毗邻。山东曲阜孔庙规模最大。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的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许多地方还奉祀名臣、先贤、义士、节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阳奉祀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汤阴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岳王庙”和“岳飞庙”。

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庙奉祀,如后土庙(见金后土庙碑)。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庙,其中泰山的岱庙规模最大。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

二、宗庙的功能?

宗庙是祭祀祖先,表达追思的礼制性场所,宗庙制度是儒家特别是先秦儒家学派所重视的政治哲学内容.对宗庙及其所承载的制度进行考察,可以对古代先贤所秉承的"事死如事生"这一祭祀原则,宗庙制度所具有的政治哲学功用,以及它联系家族血缘谱系的伦理价值。

三、宗庙起源时间?

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

民间营造家族祠堂,最早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

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但不曾普及。建议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产业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

四、肃宗庙号意义?

大致意思近似谥号,意为性格严谨、刚强果断,作为庙号指汉肃宗、晋肃祖、北魏肃宗、北齐肃宗、梁肃宗、唐肃宗。

汉肃宗:刘炟,即汉章帝,为人严厉刚强,开创明章之治

晋肃祖:司马绍,即晋明帝,处事果断,曾几次力排众议北伐失地,被誉为两晋第一明君。

北魏肃宗:元诩,即北魏孝明帝,性格严谨,不能容忍胡太后专权,密谋毒杀胡太后,事败被毒杀,年仅19岁。

北齐肃宗:高演,即北齐孝昭帝,性格独断专行,力挽狂澜使得北齐步入顶峰。

五、宣宗庙号含义?

宣宗作为庙号,指定君王。例如唐宣宗李忱、高丽宣宗王运等。唐宣宗李忱,846年 - 859年在位。

宣宗作为庙号,可以指下列君主(按时间顺序):

唐宣宗李忱,846年 - 859年在位

高丽宣宗王运,1083年 - 1094年在位

辽宣宗耶律淳,1122年在位

金宣宗完颜珣,1213年 - 1223年在位

明宣宗朱瞻基,1425年 - 1435年在位

莫宣宗莫福源,1547年 - 1561年在位

朝鲜宣宗李昖,1567年 - 1608年在位

清宣宗旻宁,1820年 - 1850年在位

六、明熹宗庙号?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09月30日),汉族,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十六岁即位,在位七年(1620年-1627年)。

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迫害不断激起民变。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要忧患来自辽东后金对明朝的威胁。朱由校即位后罢免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为稳定辽东,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在阉党策划下,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被杀,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二十三岁。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明熹宗。葬于明德陵。

七、中国宗庙建筑特点?

中国宗庙建筑以太庙为代表。北京太庙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券门3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5座,再北为太庙戟门。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八、西周宗庙是什么建筑?

西周至春秋时期,宗庙制度已经形成。这个时期,人们祭祀祖先的场所有坛、祧和庙。《礼记·祭法》说:“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墠,郑玄注曰:除地曰墠。即清除一块地方来祭祀远祖,这块地方叫墠。坛,郑玄注曰:封土曰坛。坛是在平地上封土台,用以祭祀远祖。庙,郑玄注曰: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说文》:“庙,尊祖先貌也。”晋人崔豹《古今注》云:“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灵貌也。”庙,是貌的谐音,古人认为在这里能够见到祖先之容貌,故把这样的建筑称为庙。宗庙是古人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祧,郑玄注:祧,迁主所藏之庙。祧是庙的一种,只不过是为远祖而立。人们把祭祀祖先的房屋称为庙。《诗·大雅·緜》曰:“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这段诗的意思为:古公亶父召来了司空(管理工程的官吏)、司徒(管理土地和调配劳动力的官吏),让他们建造房屋,用墨绳和筑墙夹土的长板,小心翼翼地作庙。又《诗·周颂·清庙》序云:“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周颂”就是周人在宗庙中祭祀祖先时唱的颂歌。

九、诗经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叫《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颂》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据阮元《研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十、唐玄宗庙号的意思?

唐玄宗李隆基庙号的就是“玄宗”,唐为朝名。

“玄”是指皇帝为人好玄虚,崇神信道;“宗”是指皇帝有德。

还有,“前明后暗谓之玄”,意指李隆基当政时前有开元盛世,后有天宝危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