荛花的别名?

200 2024-02-27 17:33

一、荛花的别名?

灰白荛花、黄荛花

荛花(学名: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n.)是瑞香科荛花属的植物。灌木,高1.6-2米,多分枝;当年生枝灰褐色,被绒毛,越年生枝紫黑色

二、荛和什么有关?

荛和草有关。

荛是艹字头,艹字头一般都和草有关,多和草本植物有关,如草、花、艺、芒、苏、芹。用作偏旁,俗称“草头”或“草字头”。例如芒:是禾本科芒属植物,多年生苇状草本。

荛,拼音: ráo yáo,古汉字,意思是柴草,割柴草。

采柴草的人: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后多指在野之士)。荛竖。

也作姓氏。

三、什么是荛虫?

荛虫,又叫绕虫也叫蛲虫,蛲虫又称蠕形住长线虫,蛲虫病是由于蛲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所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尤其以幼儿期多见,临床表现以腋间或阴部和肛门附近瘙痒为主要特征。

挠虫的成虫细小,呈乳白色线头状,成虫雄虫长约0.2到0.5公分,雌虫长约0.8到1.3公分。

蛲虫的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国内的感染也较为普遍,感染率一般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尤其集体生活的儿童感染率更高。

根据卫生部2001年到2004年组织调查全国31个省36万名儿童,12岁以下的儿童蛲虫感染率约为百分之十点二八。

四、牧荛什么意思?

意思放养牲口割柴草。

“牧”的基本含义为放养牲口,如牧童、畜牧;引申含义为治,如牧民,在日常使用中,“牧”常做动词,表示统治,如牧司。

“荛”的基本含义为柴草,割柴草,如行牧且荛;引申含义为采柴草的人,如刍荛、荛竖。在日常使用中,“荛”也常做名词,表示芜菁,菜名。

五、康熙治河成就?

康熙治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后花了三十一年治河。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任命治水专家靳辅为河道总督,开始了治理黄河的事业。

靳辅主张开大河,筑长堤,于成龙则主张疏通出海口,以缓解水流压力。经过反复争论,康熙帝认为于成龙的主张比较省工省钱,于是决定支持于成龙的主张,否定了靳辅的方案。

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新一代的杰出治水专家张鹏翮的主持下,黄河治理工程才得以完成。

六、大治河长度?

大治河是上海市郊区最大的人工河,开挖大治河是南汇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1977年开挖1979年完工,当时正处于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由大乱到大治,时称大治之年,故以“大治”命名。 大治河西起黄浦江,东至东海,跨当时上海、南汇两县,南汇境内的长度有36公里。大治河底宽64米,底高吴淞零下2米,河面宽102米,边坡1:3. 土方数为3882万立方米(其中实方为1748.57万立方米)。

七、治河方略原文?

江苏里运河以西、淮河、洪泽湖以东地区。清靳辅《治河方略》卷2下河形势:“淮以南、扬以北,周围千百里泽国也。运河贯其中,东西二堤夹之。西堤以西为上河,泽之所钟,旧有汜洸、白马、甓社、邵伯等十七湖。

东堤以东为下河,泽之所钟,旧有射阳、广洋、喜雀、渌洋、淤溪等三十六湖。”

八、康熙治河历史?

康熙治理黄河,前后经历了30年,康熙本人也先后六次南巡,阅视河工。黄河治理的完成,也是康乾盛世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1683年,康熙派遣施琅统一台湾,于是康熙认为全国基本统一,治理黄河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他说“今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一事。”

九、龙治河由来?

龙治河,又名龙池河,在深州城南约18公里,昔为滹沱河支流,经深州东南部入武强界。在深州和武强两县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龙治河的动人故事。

相传,从前有个崔和的人,一天他在路上走着,突然看见一条小蛇朝着他爬来,这条小蛇很好看,崔和以为它有灵验,便将它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担生。

在崔和的精心喂养下,小蛇一天天长大。谁知它长大以后经常咬人,害的人们不可安宁。人们将崔和逮扑起来,送到县城的监狱里。

有一天,小蛇突然化作一条白龙,呼风唤雨,兴波入城,把崔和背起来腾空而起,不一会,大水把县城淹没了。自此这一带出现了一个湖泊和一条河,这条河就是龙治河。

十、荛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荛花花开,开路先锋 ,锋芒所向 , 向隅而泣 ,泣下如雨 ,雨丝风片 , 片言折狱,狱货非宝 , 宝山空回 , 回光返照 ,照本宣科 ,科班出身 , 身价百倍 ,倍日并行,行动坐卧 ,卧薪尝胆 ,胆破心寒 ,寒木春华 ,华不再扬 ,扬长而去 ,去粗取精,

精诚团结 ,结党营私 ,私心杂念 ,念念不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