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大方宣慰府有哪些景色?
贵州大方宣慰府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景区,拥有丰富的景点和景色。以下是一些主要景点:
宣慰府大门:宣慰府的入口,具有古朴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传统的官方气派。
宣慰府正殿:宣慰府的主要建筑,是一座古老的宫殿式建筑,保存完好。内部陈设精美,展示了古代官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宣慰府花园:庭院内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景色优美。可以在花园中漫步,欣赏花草的美丽。
宣慰府文物陈列馆:展示了大方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代文物、书画、器物等。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大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宣慰府周边风景:宣慰府位于大方县城中心,周边还有其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大方石林、大方古城等。可以在游览宣慰府之后,继续探索周边的景点。请注意,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景点,具体景色可能会因季节和天气等因素而有所变化。如果您计划前往贵州大方宣慰府,建议提前了解最新的景点信息和开放时间,以便更好地规划您的行程。祝您旅途愉快!
二、大方宣慰府端午节有什么活动?
在大方,每逢端午,民间就会开展很多有趣的活动,如游百病、挖中草药、插艾蒿、喝雄黄酒,少数民族同胞跳花、对山歌等等,这些,你都知道吗?
1
卖中草药
每年的端午节,来自四面八方的中草药都会云集在县城的大街上,各种野生珍稀的药材吸引了数万名游客,有的游客为采购大方特有的药材而来,有的只为一睹某些珍贵野生药材的“风采”。
大方遍山都是宝,山上的随处可见的野草都是中药!据说端午节这一天,这些药疗效极佳哦~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引导下,大方县的端午节药市规模不断壮大,今年政府不仅组织了各乡镇在县城集中展示该乡镇的特色中药材,而且还在贵州宣慰府门口设立大方县中药材展览馆,邀请了省、县有名的中医开展义诊。
2
端午食粽
大方人和全国人民一样,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粽粑”、“三角粑”、“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大方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房檐。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4
游百病
在大方,从古到今一直盛行“游百病”的民风民俗,据说端午节那天通过游览散步就百病不生,男女老幼往北方的野外游玩,顺便带回一些中草药,晚上拿来煮开洗澡,一年到头就会百病不生,游百病寄托了大方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三、贵州宣慰府历史?
1、贵州宣慰府建于蜀汉时期,原坐落于大方县北郊螺蛳塘畔的,时称罗甸王府,到明代史始称贵州宣慰府,明朝天启四年因战争毁于一旦。
2、电视剧《奢香夫人》在贵州省大方县贵州宣慰府拍摄的。彝族古代有十二个著名的君王政权。“策尼勾则”中,慕俄格是其中最为出名的君王政权之一。自彝族六祖分支时起,到妥阿哲封王后,即定王都于大方。经历几代君王前后历时80年修建起的慕俄格王城,修建王宫于城中。历经唐、宋、元、明的王国分封历史,至明代王宫成了宣慰府衙,九重宫殿(九层衙)辉煌而瑰丽。大方县极具彝族文化,是中国仅有的古彝圣地。奢香夫人是明朝时期的伟大人物,拥有非凡的历史政绩,一直被后人所歌硕。今天,大方县境内的彝族人更是以历史人物为榜样
3、贵州曾有四大土土司:水西安氏、播州杨氏、思州田氏和水东宋氏。元朝时期设立土司制度,以鸭池河为界划分水西、水东。播州大致在遵义等黔北地区,思州则在以开阳为基地的黔东北地区,水西以毕节、大方一带为主,水东则以鸭池河以东的贵阳、龙里等地为主。四大土司中尤以水西彝族土司历史最为长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国蜀汉时期。一直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才消亡,持续近1400年。甚至比很多中原王朝的时间都长,有“百年王朝,千年土司”的
四、宣慰府是什么?
应该是宣慰司。
宣慰司 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它是中央机构。宣慰司长官官称"宣慰使",是负有承上启下的一个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 宣慰司这一机构最早见于金朝,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到明清时则只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宣慰司数量比前朝要少。 元世祖忽必烈时将每个行中书省划分为六十个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大约180个路(州)。宣慰司起着上行下达的作用,据元史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宣慰司置宣慰使3员(从二品),宣慰司同知1员(从三品),副使1员(正四品)和经历.都事等官。如播州宣慰司,播州既是地名,又是一级行政区划,宣慰司是播州区划内的最高官府,宣慰使是播州区划内的最高军政长官。
五、贵州宣慰府景点?
答:贵州宣慰府景点座落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城关镇。是一处具有优久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宣慰府景点周围风光优美,环境幽雅,因此吸引了广大游客的观光旅游。
六、宣慰府的历史?
贵州宣慰府是贵州宣慰司治所,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八番顺元宣慰司为贵州宣慰司置,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
辖境相当今贵州省贵阳、修文、开阳、息烽、金沙、大方、纳雍、六盘水、织金、惠水、长顺等市县。永乐十一年 (1413) 改属贵州布政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置程番府 (后改置贵阳府),辖境缩小。清初废。
七、宣慰府介绍管辖范围?
据史料记载:蜀汉时期,居于闽(今云南东川)的水西彝族土司远祖济济火,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南梁太清三年(549),济火闽支第二十世,由闽(今云南东川)向东北扩展,据今水城、大方、黔西地带,号卢鹿部。宋皇祐年间号“罗氏鬼国”。元始设土司,治所在今贵阳市,以鸭池河划分“水西”、“水东”分别治理。明设“贵州宣慰司(治今贵阳市)”,由安氏世袭宣慰使,宋氏世袭宣慰同知,两宣慰各有分地。安氏辖境约当今贵州省西北部息烽、修文以西,普定以北,水城以东,大方以南地区。以其大部分在鸭池河以西,通称水西。崇祯三年(1630)削其水外(指鸭池河以东)地设置卫所,辖境遂以水西为限。清顺治十五年(1658)改称水西宣慰使,康熙间以绝嗣停袭。
八、贵州宣慰府的管辖面积?
“贵州宣慰府”是贵州宣慰使霭翠和奢香夫人及其后裔,即历代贵州宣慰使处理政务的官府。整座贵州宣慰府的建筑,依据史载和实地勘测互证,可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个部份,总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即为“一场八院九层”。2011年11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播放的30集电视剧《奢香夫人》在贵州省大方县贵州宣慰府拍摄的。
九、宣慰府的门票是多少?
1 宣慰府的门票价格为80元/人,不算贵。2 由于宣慰府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所以门票价格适当调高可以用于维护和保护宣慰府的建筑和文物。3 除了门票价格以外,宣慰府还设置了不同的讲解课程和体验活动,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付费参加,使得游览宣慰府的体验更加丰富。
十、元朝宣慰司和元帅府的区别?
宣慰司始于唐而盛于元,是元代仅次于行省的地方重要官府。
宣慰司的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初设宣慰司,最初的十路宣慰司大致是由宣抚司改造过来,其职能基本也与宣抚司相同, 是监治各地汉世侯的“监司”机构。
2:至元元年至至元十五 年(1264—1278年),是临时处理军政事务机构。
这一时期元朝的行省尚未成为定制,宣慰司常常与行省迭为废立,职能互相交叉,甚至互为替代。
在元军南下攻宋的过程中,在南方地区先后设置了十二道宣慰司,和行省共同构成一种军官兼管民政的混合统治体制,此时的宣慰司实质上是一种过渡性的地区性军事管制机构。
这一时期宣慰司体制是与行省制度的探索、创行并存的时期,宣慰司设置遍布南北广大地区。
3:至元十五年到元末 (1278—1267年),元世祖对宣慰司进行了大幅度的整顿和改进。
“命宣慰司兼行元帅府事并听行省节度”,各行省范围内的宣慰司陆续被置于行省节制之下。
10个行省隶属下的宣慰司共达60多个,宣政院属下3个,中书省属下6个, 其中绝大部分是长期设置。
《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 数,各有差等。”
而作为行省的分治机构,宣慰司必然具有“分道以总郡县”的基本职能,因此,宣慰司有较稳定的辖区,多者十几个,少者三五个, 除行省治所外,其余各道大都为宣慰司所辖。
如江浙行省辖下的浙西道宣慰司,治所在杭州,管辖路州包括杭州路、湖州路、嘉兴路、松江府等。
作为行省属下的分治机构,宣慰司包含两类:宣慰司和宣慰司都元帅府。
其职掌不仅广泛涉及行政、财赋、司法、军事、屯田、驿站等, 而且权力相当大。
特别是宣慰司都元帅府,军民兼领;“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作为行省的分治机构,宣慰司需经常向行省禀告政务,行省接到禀告后,或直接给予答复, 或转申朝廷中书省,听候裁决。
总之,宣慰司作为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官从二品,仅次于行省,其职权广泛,地位特 殊,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是元代行省制度中重 要的一个部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