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诗歌当中的一种常用题材,起源于十二世纪中期由朗贝尔·勒道尔和亚历山大·德·贝尔内合写的一部名为《亚历山大的故事》的诗作,该故事诗中的诗句每行均是十二个音节(区别于韵律学当中的音步),故此得名“亚历山大诗体”(ale-xandrin)。 亚历山大体诗歌的主要特点为诗句每行有十二个音节,在第六个音节后有个顿挫。法国格律诗不讲究音步,但却十分讲究诗行音节数量的整齐,从二音诗到十三音诗都有,使用最多的诗体当然是十二音诗。
这种诗歌技法类似于我国的四言诗、五言诗、律诗,以及绝(截)句。 典型示例:波德莱尔的《阳台》、《感应》等诗,马拉美的《牧神的午后》。 相关概念:半逗律。 为了促进和强化诗歌节奏的和谐与鲜明,法诗严格规定了“半逗律”,即在所有诗行的中腰用相当半个逗号的停顿将其分成前后两半,形成个特殊的音的规律。
对于十二音诗来说,即在前后两个六个音节之间使用,行行如此便形成了“半逗律”。[关于半豆律的概念可参见波瓦洛的《诗的艺术》]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