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乡村什么振兴?
1、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产业振兴
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兴百业兴,实现乡村振兴要把农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主旋律,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另一方面,晟景文旅觉得,要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富裕农村经济繁荣。
3、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重在构建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关键是在农业发展观上开展一场深刻革命,一方面是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运用和农业资源养护;而另一方面是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间,从厨房洗手间垃圾箱改起,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3年行动计划。
4、人才振兴
乡村人才振兴要运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类人才能够看到乡村希望、看好乡村未来、看见乡村生活,实现真正的“吸引人才到农村”。
5、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重在保证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晟景文旅的理解是,组织振兴就是要以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抓手,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三治合一”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保证乡村振兴健康稳步推进。
二、推动乡村五个振兴?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的振兴。
一、乡村产业振兴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二、乡村人才振兴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三、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乡村生态振兴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五、乡村组织振兴
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三、乡村振兴九个推动?
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有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6个千亿元产业,蚕桑、中药材、优质家禽3个500亿元产业。糖料蔗、蚕桑、优质鸡等多个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罗汉果、三黄鸡、桂系猪、广西芒果4个产业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
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行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全区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产品获证总数2416个;累计获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数量排全国第七;获中欧地理标志产品12个,数量排全国第九。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打造110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2个农产品加工强县、农产品加工100强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和数字农业示范创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4个、自治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63个,休闲农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十强。
实施农业示范园区创建行动,成功打造大批农业产业发展高地。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0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成功打造339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42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一批田园综合体。
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科技兴农更加有力。加强良种攻关和新品种培育,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组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21个,覆盖30个优势特色产业;高标准创建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推广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示范基地。
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广西好嘢”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评审认定“广西好嘢”农业品牌共3批285个,11个广西品牌上榜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总价值超过2500亿元。
实施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桂字号”农产品行销全国。成功举办“一内一外”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及“广西农业丝路行”等各类活动,打造了一批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
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行动,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累计培育全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99家、家庭农场5.5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万多个。全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比2017年翻了一番。
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行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全面完成,颁证率达98.42%。全区1.5万个村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三变”改革稳步推进,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四、农村党支部如何做好党建引领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党建引领一切,一切赋能党建。
关于乡村振兴,之前的回答中有说过要和产业挂钩,想要振兴,没有产业,一切都不实际。而产业是需要落实到农村主体的,如果说党建能够为乡村振兴做什么?个人觉得可以从农村主体的落实工作出发,绝对切实有效。
农村主体的表述还不精准,应该是农村市场主体,必须是直接对市场的企业或团体或优秀个人。
党是培育一切优秀人才的摇篮,党员是万千公民中最优秀中的最闪亮中的那一员。加强党员建设,培养领军人物,提高素养,担起大任。人是一切的关键。
在我们这儿有个果园镇,镇里有块“有机谷”,是国资委全额投资的基地,占地约110多亩,是我们全县智慧科技农业的门面,主要是将智慧农业,科技农业,有机农业,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提质提量生产。这里的头牌是蔬菜大棚种出来的番茄,它能够一年四季采摘,产量比普通大棚的要高出80%,味道清爽可口,有机营养。还有13种辣椒树品种,更有苹果味黄瓜,这些蔬菜都是高科技智慧农业的产物,为了辐射县里更多的农业主体,也为了直接对市场服务,有机谷找到了市场的运营主体,通过这个市场主体可以实现市场对接,模式输出,市场交易,人才培训等,最后成为有机实业,有机文创,有机文化和生活融合的体验性服务综合体。
党建工作的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让有机谷充满了生机,郁郁葱葱,蓄势待发。当然要走的路还很远,在市场开拓,模式输出,人才输出等等方面,都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是新的问题也代表着新的机会,办法永远比问题多。相信党建引领,能让每一个市场主体走的更稳更远。
五、乡村振兴要求推动什么等全面振兴?
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生态全面振兴。新农村建设,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奔小康,就需要有文化的专业人才,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依据?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它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同时,文化振兴是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的基础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七、乡村的全面振兴推动什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乡村振兴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倒排工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表是如此紧迫: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具备战略定力,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劈波斩浪,久久为功。
八、强抓乡村振兴,推动什么?
强抓乡村振兴,是在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措施。
要实现乡村振兴,重点是推动产业振兴,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带动农民的就近就业,带动农产品的产销两旺。
要实现产业振兴,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抓住有特色,有市场的产业,才能实现产业振兴。
所以乡村振兴强推的是产业振兴。
九、法治思维推动乡村振兴
法治思维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发展农村经济,更是要实现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法治思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标尺的思维方式,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引领、指导和保障的作用。
1. 法治思维落地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在乡村建设中,法治思维对于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问题的处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一些农村土地流转时存在着随意性、不确定性的问题,容易导致纠纷产生。而法治思维的引入使得土地流转更加规范、透明,农民可以依法享受到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红利。
此外,法治思维在乡村建设中还可以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有效保护。通过建立健全的权益保护体系,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被侵犯,使得农民能够安心经营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法治思维的落地,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 法治思维助力农村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农村社会治理问题。传统上,一些农村问题处理时往往以临时行政命令为主,缺乏普遍公认的规则和程序。然而,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
在乡村治理中引入法治思维,可以使乡村问题处理更加规范、公正。通过制定相关的乡村法律法规,明确权责,规范决策程序,对于解决乡村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思维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农村治理的效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 法治思维推动乡村文化繁荣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也要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的农村文化常常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忽视或遗忘。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成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法治思维在乡村文化繁荣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依法保护乡村文化遗产,设立相关法规和政策,可以保护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法治思维使得乡村文化的传承更加有序,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法治思维也可以在法律层面上规范文化活动,防止一些不良的文化行为和现象的滋生,创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
4. 法治思维保障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全面发展,而生态环境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关乎到农民身体健康和长远发展。
引入法治思维,可以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和违法处罚措施,可以加强对乡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法治思维也可以通过法规制度的建立,推动落实乡村生态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措施,提升乡村的生态品质。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法治思维的引领和保障。法治思维不仅可以规范乡村建设,推动农村治理,繁荣乡村文化,还可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的台阶。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法治思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和创新。只有以法治思维为指南,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发展打下坚实而可持续的基础。
十、为推动乡村振兴确定多少个乡村?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推动乡村振兴计划。现在我们国家把所有的自然村和行政村纳入其中。推动合村并镇工程。确定一万个左右行政村。统一建设,统一安排。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农村的水利工程。修复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