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京剧底子的人怎么学唱京剧?

144 2024-03-05 02:06

一、没有京剧底子的人怎么学唱京剧?

从头学,每个人哪怕是梅兰芳在刚学京剧的时候,都是没有底子的。

超出十五岁的就以唱为主就行了,学学基本的身段,武戏基本是演不了了。

第一部先要让嘴里干净,什么口吃啊大舌头啊自是不能有的,而后就是要能说普通话。有人说京剧是胡广音,就不把普通话当回事儿,事实上,无论是哪个省的娃娃,送去戏校,老师在看完条件以后首先就是让你说普通话,不能有口音,河北东北都不行,东南西南就更不成了,平翘舌,前后鼻必须分清楚。

第二步,当你嘴里整明白了以后,再开始学真正的京剧语言,所谓湖广音中州韵,湖广音主要就一些上口字和吐字的语调韵律,中州韵大体是尖团字即声母问题,你要认识河南朋友的话,你去听听他们说话,尖团很清楚,吃酒说成吃ziu。这就是尖字。诸如此类的吐字发音,有大的规律,比如一些尖团字和上口字放哪都不变,但是呢,共性里也有个性,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一段记一段,唱之前先把词读对了,背熟了,切莫一边唱一边还看着词。

第三步,会说了之后自然要开始唱了。唱戏和唱流行歌不一样,大体有这几点不同:

1 流行歌曲的调门儿有高有低,总的来说是自然人声域,但是京剧不然,一般是超出自然人声域的,这就要求唱京剧要有一定的生理条件为基础。

2 有了调门了,自然要有旋律节奏,京剧又成皮黄,不同的京剧板式有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规律。要把握这一点,没什么渐变的方法,主要是多听,听到过门一出就知道是什么板式,甚至到锣鼓一响就能分辨。板式不能乱,不然就不成玩意儿了。

3 此点最基础,也可以说最重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出去装个三分样不成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发声。京剧和唱歌一样,分真假声,即大小嗓。不同行当所用各不相同,大小嗓的搭配比例,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各个行当的声音特色。

旦角儿(除老旦)和小生都以小嗓为主,却又各有不同,旦角儿全是小嗓,相对柔美,小生则要刚劲有力不能太娘了,要有膛音,而且小生念白是大小嗓结合的。

老生和花脸则以本嗓为主,但是也会用一些小嗓,就是周信芳那样的苍劲,你若自习听他的唱里,也能听出不少的小嗓技巧。

再有便是老旦,老旦和老生及其类似,也是本嗓为主,偶有小嗓。

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去选择喜欢的行当进行学习了,例如我喜欢青衣,那我自然想学,喜欢老生亦然可是呢,又不能只看喜好,还要看适合,例如我喜老生,可是这个本嗓实在是不高,那就只能试试小嗓,一试还真有,可我小嗓又宽厚,学旦角儿不像,那我就学小生。

当然,这不代表我老生青衣就一点不听一点不学,毕竟是爱好。不过如果确实喜欢京剧的话,总还是想票上两出的,这就不得不考虑合适“出路”了。

第四步,这些基础都了解了,可是到底该如何去学戏呢?

两条路,一去找老师,二是自己学。

若是找老师,有专业的最好,没有也得找个水平较高的老票友,不然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没有老师的话,陆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看录像听录音,学戏入门都是从模仿秀开始的,别的不管模仿就完事儿了。至于模仿谁,这个问题和行当的选择一样,首先看喜好,比如你就喜欢梅兰芳,那你就学梅兰芳,喜欢周信芳就周信芳。也有的喜欢一些现在的年轻演员,例如鲤鱼这些,像其学习也无不可,不过最终的标杆,一定要定在大师们的身上。

emmm,先写这么多,有后续问题咱们再聊。

———————————————————

去年写的回答,今年又看到了,接着写一点儿,也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坚持对京剧的爱好。

说点关于京剧入门儿的事情,或者说怎么走到门口的事情,而上面那段主要说的是怎么迈进门槛。

我打小就喜欢唱歌,虽然说嗓音条件真的很烂,小学唱歌就被人说像阿杜,但是基本能做到个不走调。

不走调,这是一切歌唱活动的基础。

想要入门学京剧,最好先想一想自己唱歌走不走调,如果说唱歌唱的荒腔走板,云里雾里,那学戏只会更加痛苦。

戏迷们的要求普遍比较高,刚学一个唱段给人展示一番,弄不好被人怼了的话,容易丧失信心。这是题外话。

近年来古风歌曲很流行,各种“戏腔”大行其道。

从“知乎戏迷圈”的评论来看,古风歌,戏腔,这些东西向来是被一棒子打死的悲惨存在。

但是,从“戏腔”开始接触,并不失为培养京剧好爱的一种初阶手段。

虽然说我自己也没少阴阳怪气“古风歌”。

但十年前那会儿,我就特别喜欢听“古风歌”,那时候的古风还没有太多的戏腔元素,都是些江湖儿女,鬼怪仙侠,网游小说的题材,但这确是给我打下了今后接触京剧乃至一切传统戏曲的基础。

现在的古风歌更喜欢用“戏腔”来作“古”的直接体现,这玩意儿听多了确实是会对戏曲产生一定兴趣。

除了流行歌曲以外,近些年“德云相声”的大火也为戏曲界吸纳了一批受众。

听相声,大概是现在最普遍的一种接触戏曲的方式。

要不然麒派和程派怎么一下子讨论度那么高了呢,短短几年就超过了于魁智的热度。

从“知乎戏迷圈”和“知乎相声圈”的态度来看,德云社也几乎都是被一棒子打死的。

但多听相声确实有助于引发对戏曲的兴趣。

但是,重点来了啊,但是!

但是唱戏和唱歌是两码事,和说相声也是两码事。这个问题整不明白,也就导致了为什么现在“知乎戏迷圈”的风格是如此的“战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唱歌,相声,戏曲,其三者的表现形式都可以归结为“连说带唱加比划”。

只是侧重各有不同,相声首先倾向于说,比划次之,唱则再次之。

而唱歌呢,首先当然是唱,往下来是比划,最后才是说。

至于戏曲,唱,念,作,短一门儿你都卖不出去票。

单说流行歌曲和相声里“戏”的部分和专业戏曲之间有什么不同。

流行歌里的戏腔,它是一个文化符号,还不是主符文,是副符文,多数时候不起主要作用,所谓戏腔歌曲的一切逻辑,终究是按着“流行”的要求来的,而京剧乃至一切的戏曲显然不属于“流行”范畴,这是歌与戏的最大区别。歌的一切组成部分为歌服务,基本秉持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一根本原则。

戏腔不需要考虑调门儿问题,反正得和非戏腔部分配合着来,更多则是要考虑演唱者的“音域”问题。

戏腔也不需要考虑“倒字”的问题,要你戏腔是要“内味儿”,但是也不需要味道太冲,相对于流行歌曲的“太冲”。

戏腔更不需要和“扮相”“行头”“舞台规模”“人物动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你只管唱就完事儿了。

所以说“戏腔”只能把你领到门口,却不能把你“领进门”。

待续。

二、京剧

中国戏曲中的皇冠之作,无疑是`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京剧`起源于北京,融合了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服饰与化妆而闻名世界。

历史渊源

`京剧`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结合了汉族戏曲、满族蒙古族戏剧和江南戏曲的优点。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京剧`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演员需要精通各种技艺,包括唱腔、念白、舞蹈以及武术。面部化妆也是`京剧`的一大特色,通过精致的脸谱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

唱腔与音乐

`京剧`的唱腔丰富多样,包括“腔调”、“锣鼓腔”、“胡琴腔”等形式。音乐是`京剧`的灵魂,为观众呈现出戏曲中的悲欢离合。

剧目与经典

`京剧`有着丰富多彩的剧目,包括历史剧、传奇剧、现代剧等。经典剧目诸如《霸王别姬》、《三岔口》等被公认为`京剧`的代表作品。

服饰与戏服

在`京剧`中,服饰和戏服同样重要。演员的服装、发饰和脸谱凸显出角色的身份地位,为表演增添色彩。

传承与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京剧`在当代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各地设立的`京剧`学校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一民族艺术瑰宝。

结语

`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精神。希望这篇简短的介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

三、京剧猫京剧原型?

我们经常听武崧提起自己的家族在打宗是名门望族,听起来武崧说的并不像是假话,毕竟按照武崧的性格,才不屑于假借别人家的名声来狐假虎威呢!因此武崧的家族在打宗确实地位很高。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打宗的功臣,并且存在很强的战斗力,是打宗的中流砥柱,而武崧这个角色原型人物也自然不孬,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打虎英雄武松,他的形象也是京剧中武松的经典装扮!

四、大佬们有没有动漫京剧壁纸(不要京剧猫)?

京剧猫其实挺好的啊!!!(手抖)

说句实话,我就是因为京剧猫爱上了京剧

五、哪里能看京剧?

泻药

线下各大剧院都可以

线上CCTV11戏曲频道(空中剧院和典藏都很不错)和B站都可。在下更喜欢用B站,各种全本大戏、折子戏、经典选段、合集甚至二创应有尽有,目前已收藏500+戏曲视频,日日戏海傲游不亦乐乎

六、京剧趣谈怎样欣赏京剧?

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

  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七、京剧猫对应京剧人物?

白糖对应常山赵子龙。

武崧对应大虎英雄武松。

小青的原型最为特殊,在北方多称为“青衣,”南方则称为“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小青的穿着都非常适合“青衣。”

大飞的原型是一个非常易怒的将军,名字叫张飞。

八、可以给我这个京剧萌新一点京剧知识吗?

我来回一个最不正经但最简单的:

你可以先看2014春晚的一个京剧节目《同光十三绝》,基本上涵盖了各行当流派,尤其是旦角和老生的最著名唱段,然后挑一个你喜欢的唱段,比如梅派《穆桂英挂帅》和程派《锁麟囊》两段。

听完之后,你甚至开始有意无意地想听第二遍了,然后觉得好像还挺有节奏感、演员还挺漂亮、旋律还挺上口,然后你不知不觉循环播放了。

好的,这时候你已经有了一点京剧的音乐意识。

然后,你就开始在B站搜索名角的视频,会发现这里简直是个京剧宝库,有美美的李胜素老师、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张火丁老师、有人帅嗓亮的于魁智老师,你渐渐发现这些老师的很多唱段都那么好听,尤其是程派那种呜咽低回的声音,你奇怪,怎么女性可以发出这种神奇的声音?到底这是一种真声(大嗓)还是一种假声(小嗓)?

你开始慢慢搜索有关程派的一切,发现除了迟小秋和张火丁两位当红名家,还有一位李世济老师、还有一位王吟秋老师,到最后,你终于听到了程派祖师爷程砚秋大师的录音,你愣住了,为什么程砚秋先生的声音和张火丁、迟小秋的这么不一样?你有点无法接受。

同时,你又开始转向了其他旦角流派,发现,哎呀,原来梅派有这么多经典唱段,《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都属于经典梅派戏,梅派门下名角众多,梅兰芳先生的弟子更是不计其数,天下谁人不识梅?

忽然,你发现了除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之外,还有一个旦角流派叫张派,听了一下就爱的不行,怎么嗓音那么甜美那么嘹亮,你发现张派是目前市面上旦角学习最多的流派,薛亚萍老师、王蓉蓉老师、赵秀君……张派弟子各个嗓音出众,甚至你还发现电影《霸王别姬》里,为张国荣京剧配音的温如华先生,也艺从张派,好一个热热闹闹的张派!

此外,你偶尔还会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唱段,好像从小到大都听过那么一两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你发现,原来这些是样板戏,和传统戏的服装、故事都不同,但好像还别有一番风味——听起来非常爽!于是你慢慢开始听一些样板戏唱段,你熟悉了一些名字:刘长瑜、杨春霞、童祥苓……

这时候,你已经可以自己哼哼几句了,就算长的不会,短的流水唱段你随口就来。

恭喜你,这时已经可以算半个京剧票友了。

接下来,你将在京剧的海洋中无限遨游,你不停搜索B站的各种京剧资源,发现有一种特殊的京剧视频叫“音配像”——京剧老前辈的录音,但配像都是他们的弟子,听了好多音配像,你发现,原来老前辈唱的东西才是真的有味,甚至比较之下,你发现李胜素老师、于魁智老师的特色也不算那么明显了。

你想开始慢慢想去了解京剧的唱腔到底是什么一回事,你慢慢搜索,发现京剧是一种板腔体,什么西皮流水、西皮二六、西皮原板、西皮快板、二黄原板、二黄慢板、南梆子……这些很专业的戏曲名词把你搞的有点晕,但随着你听的越来越多,也会开始慢慢特意去看一眼这个唱段是属于什么板式,慢慢地,你能稍微区别开几种明显的板式了。

接下来,你又发现,原来还有一种东西叫昆曲,服装和打扮和京剧都非常相似,但唱腔却慢了柔了很多,你在B站上看到点击量最多的青春版《牡丹亭》,点进去发现,哇,怎么竟然有七个多小时,刚开始,你有点听不下去那种磨磨叽叽的音乐,但坚持把3个视频看完了,你发现,那些娇滴滴、委委婉婉的男女主还挺可爱,于是,你开始在欣赏异彩纷呈的京剧世界的同时,也慢慢能接受一些昆曲的美妙。

再次恭喜你,你离京剧票友只差一步了——开嗓演唱!

这一步反倒是有点难度,不过不要紧,如果你是大学生,你一定可以碰上京剧社团,里边总有某些和你志趣相同的小伙伴,有些甚至唱的还不错。如果你再幸运一点,碰到了能教学的票友朋友,那就可以时不时地请教,如何练声、如何发音、如何区分尖团字、如何运用气息……

一旦完成了这一步,恭喜你,弘扬传统京剧艺术的大军,你已经是其中一员啦。

接下来,你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越唱越感觉京剧是那么高深奥妙,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和唱不对的地方,你将穷尽一生来品味京剧的醇香,北京的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北大百讲,天津的中国大戏院、中华剧院,上海的天蟾舞台,都会成为你经常光顾的地方。

最后,京剧,成为了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请尽情享受京剧和戏曲为你带来的快乐吧!

九、京剧简谱是什么?

工尺谱简谱化

十、京剧趣谈关于京剧的奥秘?

京剧的趣点有很多。比如脸谱,不同人物不同性格脸谱的图案和颜色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京剧的场面,就是乐队,分文场面武场面。每个行当的就是本身的趣味。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梅兰芳的样,尚小云的棒,程砚秋的唱,荀慧生的浪。

在比如京剧的舞蹈,像霸王别姬里的舞剑就借鉴了太极里的知识,其美不可用言语形容。

再比如京剧的虚拟性,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总之还有好多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